走向社會52周年

郭林新氣功放鬆淺議

 

 

郭林老師說“新氣功從始至終貫穿著兩句話,即氣功的要領:導氣令和,引體令柔。”柔,指的就是松。郭林新氣功三關分度的第一關就是松靜關,而松又是靜的前提。“圓軟遠”的練功總則,也蘊含了對松的要求。可見,放鬆在新氣功中的重要地位。

 

一、放鬆的作用

(一)放鬆對氣功效果的影響。

1.放鬆影響內氣的產生與運行。

郭林老師說“只有松靜下來,內氣才能產生,松靜得越好,內氣產生得越多。”放鬆可以降低機體的興奮度,誘導大腦入靜,產生內氣。

 

 

氣功研究者王伽林,通過實驗發現,隨著骨骼肌緊張程度下降,手內勞宮穴的內氣熱效應指標不斷上升,丹田內氣指標上升的人次比例也逐步增加,說明骨骼肌放鬆對丹田內氣的產生有著一定影響。

另外,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。《黃帝內經》曰:“經絡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。”郭林老師說“新氣功就是走經絡路線的。”放鬆時,經絡才會條達和通暢。

2.放鬆能預防和消除練功偏差。

初練功者很多不適症狀都是由於不放鬆引起的。曾有一個功友舌抵上齶過於緊張,結果舌僵在上齶下不來。升降開合、松柔小棍、醉松功等,都是通過對身體的放鬆,來調理紊亂的氣機的。症狀不重時,通過對初級功法放鬆的指導,即可改善。放鬆,可以避免功中武火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
3.放鬆時,所有關節壓力得到緩解,人練功不累。這對於需要大量功時保證功效的病人尤為重要。

 

(二)放鬆的生理意義。

緊張的狀態下,人體的交感神經興奮,促進呼吸和心率加快、血管收縮、抑制消化和代謝等生理反應,使機體處於亢奮狀態,利於身體應急。放鬆時,副交感神經興奮,降低心率、平穩血壓、促進消化、加強排泄,利於休整恢復。這兩種神經就像蹺蹺板,一頭升起來,一頭就要降下去。

2019年,調查成都提高班學員患病的原因,55名學員,每個人的患病都有兩個方面以上的原因,歸納了12方面,很多人都跟緊張有關。可見,腫瘤病人大多交感神經興奮,副交感神經被抑制。放鬆,才能讓生理機能得到調整。

 

2019年成都提高班55名學員得病原因調查

1.太認真、責任心強、追求完美、總怕對不起別人 ——20人2.性格固執、脾氣不好、焦慮、性格急——17人3.勞累操心——13人4.壓力大——12人5.熬夜、睡眠不好——10人6.生活方式和習慣不好——10人7.七情干擾、鬱悶、愛生悶氣、放不下、情緒不佳——10人8.二手煙、抽煙——6人9.不注意身體、缺乏鍛煉、本身虛——5人10.環境輻射大、空氣原因——5人11.亂補激素類藥——-4人12.基因、年齡——2人13.不清楚——2

 

(三)放鬆的心理意義。

身體的緊張,可以引起不良情緒反應。比如呼吸不放鬆時,氣主要在胸廓上,人就容易急躁、焦慮、抑鬱、失眠,放鬆可以促進心理狀態的調整。

 

二、新氣功“放鬆”的實質。

松,就是不緊,它是一種狀態;放鬆,是過程和要求。新氣功的松,可以從圓軟遠三個方面進一步理解。

 

(一)圓

 

 

 

圓,順乎萬物生存的本能。比如熱的升浮沉降形成的四季輪回是圓的,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五行運動是圓的,人體的十二經氣左升右降的路線是圓的,宇宙中的星球、植物的果實、人體的細胞、能滾動起來的物體如足球、輪胎等都是圓的,威力巨大的龍捲風、球形閃電也是圓的……圓,才能活起來、有強大和長遠的生命力。

用手在空中畫個圓形和方形,會感覺畫圓形不用力,畫方形是需要用力去控制的。圓形不用克服重力做功,在滾動摩擦中將能量轉化為旋轉動能,減少了摩擦力,運動起來輕鬆自在。

人類的活動要遵循客觀規律,郭林新氣功的功法要求之一也是“圓”。郭林老師說“圓,就是四肢不管怎樣動,都應該是圓的……半圓、弧形都是圓。”新氣功要求肢體是圓的,運動軌跡也是圓的。圓的時候,關節才能不緊,肌肉不繃,全身容易軟下來。有了圓的間架結構,才能有正確的松。

郭林老師講了個故事:一個大學教授,有心臟病,練功挺勤奮,式子有點不太好,結果出了偏。頭痛得不得了,兩個手指頭痛得難受。郭林老師查功發現,他練功時大姆指是直的。大拇指通肺經,“痛則不通”。郭林老師強調“練每一個勢子,全身各個地方,有一處是直的,那氣就不能運行。”

郭林新氣功預備功松靜站立、丹田開合、行功腳翹手摸、轉腰轉頭、按摩功的左右轉圈、吐音功正面吐音正面收、三環功環的開合、中調功左右前後四個方向的三點一導引、高級功圍繞八卦圖打五禽戲等等,所設計的都是不同形式、不同層次、不同階段的靜中圓和動中圓。圓,是放鬆的要求之一,也是松的基本形態。

當然,新氣功中肢體的圓不是僵圓,要圓活。肩肘腕指、腰胯膝踝等諸關節要鬆開,四肢百骸、全身毛孔、五臟六腑、大腦神經處處舒展。

《呂氏春秋》中曰“形不動則精不流,精不流則氣鬱。”勢子導引的是流淌的圓,有變化的圓,在保持圓的間架運動的基礎上,不僵不滯。抬腿落腳、轉腰擺手、搖擺天柱等都要柔活,輕靈,收放自如。

另外,圓活不是輕浮,要松沉。表現在形體上,是關節鬆開之後肌肉肢體自然的下落。比如:練功要沉肩墜肘,圓活之中蘊含著沉降。每一次移動重心都是松沉的過程。

表現在氣息上,呼吸舒緩,不急不躁,氣和不迫,氣沉丹田。

表現在心神上,思維感情放下,無思想負擔,無私無欲。

在圓的導引中,內氣才會在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中不散,不亂,周而復始。否則,容易引起元氣耗散。

 

(二)軟

軟,就是勢子導引中,肌肉、關節、筋腱、韌帶、臟腑、大腦等處於鬆弛狀態。郭林老師說“軟是因為新氣功療法練出內氣走五臟六腑,它是內功,是軟功,一定要軟”,“圓要配合軟,氣就上來了。”

這裡所說的軟,不是軟綿綿的鬆散、松垮和鬆懈。郭林老師說“書裡面說柔,我們說軟,柔、軟同一個功理功法。”

柔字從矛從木,木曰曲直,能直能彎。木直為剛,木曲為柔。新氣功中的柔軟,就是不僵硬,不拿勁,不軟塌。勢子導引有彈性,有韌性,張弛有度。郭林老師說行功像風擺楊柳;意念導引時若有若無;呼吸導引中呼吸強度和深度都留有餘地。

功法習練中的軟不是軟弱無勁,而是柔中帶剛。比如快功,它的剛不是胳膊用力形成拙勁,手臂不是僵硬的棍子,而是柔軟的鞭子,這裡的剛勁,是積柔成剛。如同和麵,面從散的,軟的,越和越有筋力。

曾經有功友就說自己松靜站立總是站不住,因為要求松膝,一松就癱軟下去了。郭林老師也曾說過一個案例“鄭子忠因過度的松靜。意念太散無法集中而引起心跳、頭暈。”這些是鬆懈的表現,不是真正的松。新氣功中的鬆軟,要鬆緊結合。緊,不是肌肉、精神緊張,而是精神專注不散亂,關節內部有支撐力而不疏鬆,即所謂的松而不懈,靜而不眠,緊而不僵。如果說“松”是放得下,“緊”就是拿得起。比如既要含胸又要拔背,鬆緊是對立統一的。在保持功法姿勢的前提下,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緊張。

 

(三)遠

郭林老師說“遠是眼要望遠,不低頭……不要追求看前面什麼東西……不看左邊、右邊,腦袋就正了……腦袋動時,不管是向左或者向右,眼都要看遠方。”“閉眼練的,前方什麼都看不見,我們叫做內視前方。”形正氣順體松,也就靜了。大腦松下來時意念自然,若有若無,達到不調而自調的境界。

當放鬆到入靜狀態時,副交感神經興奮,產生大量稀薄唾液,這就是金津玉液。我們有些功友初學功時也是滿口唾液,如果是粘稠的,那是交感神經興奮的結果,不是真的松靜。

另外,在初級功階段,遠,還要求習練者把意念放在體外。

 

三、放鬆的方法

(一)掌握功法三調的要求。

新氣功三調的要求,蘊含著不同的放鬆細節。

調神要求心安神靜,實際就是讓意念放鬆。心松了,形體也就松了。

調形中,比如沉肩墜肘,行功時保證肘部的位置高低不變,才能達到松的要求;按摩導引,手和穴位之間只有接觸感,沒有壓迫感,按摩輕柔緩;吐音導引,除了身體要放鬆,發聲器官也要放鬆。

調息中,按照要求習練氣呼吸和風呼吸,方能達到呼時百脈皆開,吸時百脈皆合,使氣息得到放鬆。

 

(二)練好放鬆功法。



 

 

郭林老師還把放鬆內容擴編成功法。初級功階段手棍功、升降開合可以松腰,頭部按摩放鬆大腦。

“中級功階段設計了癌症松腰功、三松功、四松功,高級功也有松腰功。腰不松,氣不沉丹田。”郭林老師特別指出“八段錦是練氣沉丹田的,苦練這套軟功,腰更放鬆,達到自然而松。”堅持習練中級功的功友,都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,腰放鬆的更好,內氣更通透,這是在初級功階段很難達到的。

另外,郭林老師還創編了軟舌功,並強調“腰松舌不軟,不會得最高效果。松了腰還要舌軟,才得接通任督二脈。任督二脈通暢,經絡脈才得通暢,因此軟舌功是必要的功目。”

 

(三)良性詞語暗示

練功時,默想某些詞語,可引導放鬆。郭林老師初期讓學員默念“松”字,結果發現有胸迫腹脹的現象,查功發現“松”字意落於形了,後來總結“強調姿勢的松,不要同時選題為松字,健康代替松字是可以的。”

詞語暗示也不要意念過度,待身體鬆開,即可放一放。

 

(四)按摩導引放鬆。

對某些不能放鬆的部位,在遠離病灶的情況下,可以做點按摩。比如大腦緊張,可以練頭部按摩。腳踝不松,可以推按腳踝部上下身淋巴腺反射區。

 

(五)注重良好習慣的養成

日常生活中,保持祥和的心境和良好的姿態,習慣成自然。有功友幾十年走路八字腳、重心一側倒,改起來就會特別難。

少吃油膩,練功前充分消化,使胃腸放鬆;戒掉煙,使肺臟放鬆;少飲酒,使心臟、肝臟、胃腸都放鬆。

 

(六)創造輕鬆的練功環境。

優美安靜的練功環境,可使人放鬆。初學者也可以放音樂誘導放鬆,比如閉眼習練升降開合緊張時,放點輕音樂,會舒緩緊張的情緒。但音樂不適合長久使用。

 

另外,不要刻意執著於松,過度關注細小部位的松,用意過重,反而讓自己內緊,要松在無意中。

郭林老師說“多練則熟,少練則生”,功夫要有積累的過程,無論是放鬆的方法,還是放鬆的功法,堅持才會有效果。

 

供稿:鄭衛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