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林老師在東單公園的一次講課
趙成老師整理
有關趙成老師
趙成老師從小習練家傳氣功,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副教授。 20世紀七十年代因患肝硬化腹水跟隨郭林老師學功,癒後一直從事郭林新氣功的傳播推廣工作。參與編纂並主筆了《郭林新氣功》·挖掘功法一書。趙成先生跟隨郭林老師學習新氣功,並對功理功法進行了深入研究,曾撰寫過多篇郭林新氣功功理功法探索的文章,這些感悟和認識代表作者觀點,可以增強我們對新氣功的理解,僅供參考。
依稀可記,那是七四年初夏的一個早晨,我在東單公園東南角處練完功後,聽功友說郭林老師要給我們講功法了。匯集約 20 人左右後,只見老師穿著中式黑衫、帶著墨鏡走來了。她開口道:練功者要注意遵循的幾個原則,希望大家去實踐、體驗。
首先,郭老師說:第一要“上虛下實”
即要把氣沉下去,意念趨下(似守非守) ,重心自然也隨著下沉。人站立著像松柏一樣,根鬚深扎地下堅固不移,而枝葉卻可搖曳翩躚,隨風起舞。這和練武術的要求頗為相似。人體處於這種狀態正符合練功的需要,既穩健於定,又靈活於動;它既是練功前必要的準備,又是練功全過程中必須保持的主要態勢。仔細地想一想,多年練功的實踐不正反复證實這一中肯的話語是何其真切、何其重要。
其次,郭老師說第二要“松靜自然”
松即練功中不拿勁、靜即練功中不想事兒。不拿勁是一種含蓄的氣功態勢,不於鬆弛懈怠(鬆而不懈)。不想事兒也是一種含蓄的氣功態勢,不可理解為“無息”。是一種“靜息”狀態,不是絕對的“斷息”;功底深厚者練至最佳處,其極限狀態可以趨近於“忘息”。老師當時的意思是要求學功者慢慢的減少“雜念”。為此她應用“以一念代萬念”的功法,來幫助初學者減少雜念的干擾。她還說:在雜念紛至沓來下練功,不僅無益反而會練出難以排解的偏差。即或並不那麼嚴重,帶著一些雜念練功也會事倍功半降低功效。所以老師經常告誡我們:帶著雜念練功一個時辰,也比不上去掉雜念練一刻鐘的效果。根據個人多年練功的感悟是:松靜是一切氣功的基礎;松靜本身就是氣功的要素,“松則脈通”、“靜則伺控”。松靜是修持的結果,是個漫長過程。調控松靜的能動性和程度,也是沒有止境的。功“法於自然”;一切功法的本質要求在於“順乎自然”。老師說:初學者一招一式、一呼一吸,固然要受教於老師的指導,要有一個模仿、適應過程。這當然不可能全是自然的。然而,一經入了門,通過體驗、體察和體悟的反复實踐,就要一步步地摸索出屬於你自己練功的規律性:“自然”。
其三,郭老師說第三要“火候適宜”
她說:“過猶不及”。記得老師當時強調的主要點是練功者不可任著性子,持強好勝。她還舉了一個現實的例子;說東單有一位年長的武術高手,其劍術遠近聞名。每當他練劍時,都有許多圍觀的人以羨慕的眼光看他的高超劍法,不時報以掌聲。或許是由於互動效應,這位老人盡情的練,越練越起勁;竟突然摔倒在地,經搶救無效而猝死。見此情景,人皆嘆惋不已!老師接著說:無論做什麼,都不能超越“限度”;這就是“火候適宜”。其實練功中時時處處也都有“火候”問題。功時的長短、步幅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、呼吸的速率和強度……,都有個“適宜”的問題。處理恰當,功效就好,精進就快。做起來也就容易鬆靜自然。老師給學員講的功法多為普遍性的要求,個人練功情況反饋給老師,老師再酌情給以具體的功法指導,並使之符合該學員的實際。這是特殊性的需要。而練功之最終的境況,應實現練功者自我能動地駕馭和調控自己,使之經常保持火候適宜的最佳狀態。
最後,郭老師說第四要“意氣合一”
她說:這是練功者最高的層次。也是長期堅持練功的自然發展趨勢;是不能突擊來實現的,“欲速則不達”。什麼叫“意氣合一”呢?簡單說就是練功者通過長期實踐和積累,到達了能“運用自如”、“隨心所欲”的境界。老師說:“現在她還不太容易講清楚這點,還是用練武的人常說的一句話:“意到、氣到、力到”來比喻;即無論對內部 (你的身心) 抑或是對外部 (你的周圍一切的事物)。你對它們的認識達到“瞭如指掌、心知其義”的境地。你對它們的駕馭和調控實現了“得心應手、運用自如”的程度。這當然是一種“理想的極限”的境界。但從相對的絕對意義來講,是較大幅度的提升。它的確存在著比其初練時不可同日而語的一種“質態上的飛躍”。這是長期堅韌不拔修持的結果,是經歷實踐認識、認識實踐,無數次反复推移的結果。這就是為什麼老師預示我們說,要練上“十年、二十年之後”方能有所領悟的原因。老師的這番話語,對當時已有一定練功經歷的我來說,雖有些朦朧粗淺的感受,但的的確確是在又經歷了十年乃至二十年、三十年之後的今天,才彷彿心知其義地印證了它的真諦和深邃的內涵。並在它的指引下繼續去修持探索。
綜合上述,“上虛下實”、“松靜自然”、“火候適宜”、“意氣合一”這四句話,細品其味,涵意深遠,對於指導我們練功是何其重要。練功要靠毅力和勤奮,但更重要的是必須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。只有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,我們才有可能少走彎路,避免偏差,順利地抵達彼岸!